——游憩规划——
2021And move forward together
“绝大多数的事情,并非是你想清楚以后才感觉不在乎,而是你不在乎以后才突然想清楚”
作者:三益中国 发布时间:2022-06-21 浏览量: 次
城市更新丨老街“新生”,给城市留一条回家的路!
街道作为重要的城市空间,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条道路就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从儿时记忆到智慧城市,街道生活与城市繁荣紧密相连。而今的城市却有不少割裂,一种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空间;一种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脏乱差,容易滋生各种社会问题。街景作为城市文化内涵的主要展示窗口,可以直观反映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内涵。
如今,人成为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城市更新经历了从原有旧城“大拆大建”而适应人口激增的1.0阶段,开始向吸引人、留住人以避免旧城衰落的2.0阶段转变,街道也正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战场。街道可以从物质层面提供便利的交通,而街景则可以从精神层面作为周边邻里单元传承文化记忆的载体。重构老旧街区街景,对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展现城市人文关怀,创造和重构新的城市特色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三益参与了不少街区更新项目,通过提升和改造城市的街区空间,引导城市修复,解决实际问题。在此我们挑选了6个过往的项目案例,希望能够通过更深入地与大家分享项目经验,一同探寻更多城市更新与街景设计的思路。
△摄影:刘松恺
△场地旧照 摄影:刘松恺
锅炉房位于建筑的端头,于是我们选择沿着街道、随着人流导向自然而然形成“流动”的空间轴线,将工业场地氛围“流动”过渡到公共开放的场地氛围中。在锅炉房与原建筑相接的立面,设置封闭底层,延续封闭感,但同时因建筑高度的变化,封闭感则在持续减弱。从封闭到开放且包容,有序流动生成过渡性的场地造景。
△区位分析图
△摄影:刘松恺
在材料的选择上,建筑师从周边环境中提取出折叠铝板、水泥材质和色彩元素,将过往的时间以材料的形式凝固。
△材质提取研究
新老材料的直接对比,加大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距离感,反衬出场地之间的时间“流动”,历史成为一个背景化的封闭场所。
△摄影:刘松恺
同时建筑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在面向城市公园开放的场地中,增加文旅展示窗,立面嵌入一体化的现代造型雨棚、灯光及休憩座椅,强化“流动”后的开放互动性,建立一种新的观景方式。建筑中的小公共空间与场地中大公共绿地空间对接,将曾经被同化的图像流转入沉浸式体验之中。
△摄影:刘松恺
当微空间和观众介入到空间造景中,水舍将会增加新的篇章,一个脱离原有景观社会的新故事,形成一条新的时间轴,成为城市重新生长迭代的开端,也是外滩故事中的一部分。
△水舍锅炉房带来的无限可能
街景不只是一处静态的风景,更是一种反映当地居民情感和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然而城市快速化建设和人口的流动却让城市风貌逐渐趋同。基于新时代发展的需求,重构具有区域特色、展现街区文化记忆、融入动态发展的人民生活方式,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突出街景风貌具有重要影响。
上海愚园路艺术直播工作室作为长宁区愚园艺术生活街区的“头部”地块,是整个愚园艺术生活街区的开端。三益的建筑师通过记忆延续、形态更新、功能升级以及资源融合四大策略,融入“文创商业、社区民生、艺术文化”三大核心内容,在烟火气和精致生活交织的时空内,孕育出新的街区形态——为广大市民创造了一个既能引领时尚生活方式,又能满足原生态社区实际需求的活力街区。
△原建筑与改造效果图
在沿街立面的改造过程中建筑师采取了克制的设计手法,通过完全贴合原始街道界面,并保留原始红砖材质的方式,来延续周边居民的场所感和原始记忆,低调地融合于整个愚园路的历史风貌中。朴实无华的红砖看似缺少了一丝灵动之美,实则可以通过相互之间不规则地穿插、排列与融合,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建筑师在立面采取了局部改变拼砖方向,搭接镂空砖等手法,并在屋顶平台上设计了几何化的拼砖纹理,为改造后的建筑增添了几分故事性与韵律感。
△局部拼砖纹理分析
同时,在克制的基础上,设计别具一格融入大面积连续的玻璃界面作为展示面,在转角处打造通透简约的连续飘窗,从而让建筑展现出生动时尚的新气息。一个城市不仅仅需要艺术气息,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烟火气,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建筑师希望把生活化的、互动化的元素融入其中,对接居民生活,提供有内容、有趣味、有温度、有未来的全新生活方式,满足社区动态发展的新需求。
△入住愚园路1000号的全国最大帽子线下店 ©GENZERO
建筑二楼的roof courtyard,就是建筑师为这里的居民特别打造的一个具有烟火气的去处。露台是由原屋顶改造而来,基于屋顶原有的格局设置,设计理念上强调“共享、放松、自由”,可以用来冥想静思,也可以用来举办派对。星空为顶,花园为底,建筑师希望人们身处其中时,能以松弛的状态面对与之共享的新旧友人,享受时间慢下来的自由精彩。
△屋顶露台 ©三益中国
从二门丁烟火声色的各类精致餐饮,到帽子店特立独行的新潮时尚,再到阿基米德电台线上线下的实时互动,建筑师创造了一个社交场域、一个舒压空间、一个能自发生长的活力街区、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露天音乐派对 ©三益中国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既要强化“保护”理念,也要做好历史空间的活化利用。在切实保护历史文化空间的前提下,考虑引进新业态、新功能。以保护为前提,以活化利用为支撑,两者结合,才能激发历史地域的内生动力,让历史文脉得以真正存续。
△摄影:刘松恺
在上海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说静安寺是承载历史叙事的核心区,那上海西大门安亭镇就是了解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文化入口,“十里一亭,以安名亭,以亭为镇”,安亭之名自汉代沿袭至今。后经汽车工业大发展时期,形成多变的城市面貌,留下了1200余年的上海0001银杏树、众多文化遗产和隽永的故事。去年,三益完成了安亭老街的更新改造,既延续了“老街故事”,又完成了业态升级,在维持历史街区精髓的基础上为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
△安亭老街旧照 ©三益中国
老街现状沿河道以永安塔和银杏树围绕的广场向城镇街道展开,以标准的马头墙和单檐歇山顶作为主要的传统文化展示,商业街与水岸间有供人休憩的长廊。为了尽量还原老街风貌,保留温情的生活气、人情味,建筑师选择回到场地原点,从场所精神中找寻到适宜的语言和对话形式,对空间进行同时性、并置性的建构。
△鸟瞰效果图
建筑师首先以克制的设计手法,见缝插针对老街进行修补,拒绝大拆大建,保留原有中心广场、树木景观、建筑形式和风雨连廊等主体空间。其次整治侵蚀老街风韵的元素:低端的小门店、不合理的电箱安装、杂乱的沿街标志标识等。最后重新规划慢行空间布局,在沿街沿河的景观空间中增加休憩平台,清理河道,增加统一店铺标识,并加以灯光来统一街道空间。
△改造分析图
△摄影:刘松恺
将公共空间整理后,建筑师对建筑采取精细化“加工”。以围合永安塔中心广场的三栋建筑作为“精修”对象,同时向两边街道延伸,有节奏地改善现有建筑立面形象和体验乐趣。
△改造分析图
△摄影:刘松恺
安亭老街就是古银杏树的发源地,立面更新提取了银杏古树元素,使用与银杏树相同颜色的孔洞金属板,通过孔洞肌理的控制,让立面“印”上银杏图案。
△改造分析图
△摄影:刘松恺
同时一层的门窗也使用银杏叶颜色的框,另外还有特别设计的银杏侧招灯具,银杏叶拼接成装饰面板,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视觉效果。在马头墙的山墙,我们创造了“安亭老街”,黑色哑光金属边框,与以粗纹理布料为底面的黑色文字,共同融入了山墙视觉中。
△材质研究及侧招灯具设计
建筑师将场地元素转化为建造,同时又将建造带来的场地和历史记忆带给了使用者,经过物质优化、业态升级、文化复兴,翻新后的安亭老街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充满活力、有文化积淀的创意空间,不但没有丢失掉它原先的市井气息,反而比往日更加有温度。
△摄影:刘松恺
工业遗产是一类典型的城市历史景观,记录和见证着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进程。对于近代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不仅要使旧建筑留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复苏其生命力,使之能够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之中。
上海作为近代重要的工业城市,至今城市建成环境中仍保留着极其丰富、类型不同的工业遗产。上海老码头即原来的上海十六铺,遍布码头仓库,也是渔民维持生计的场所,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是上海传奇故事开始的地方。
△老上海十六铺码头
△上海油脂厂
如今的老码头,已没有了船来人往的喧嚣与嘈杂,它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中。2007年,三益对老码头完成一轮翻修和功能调整,成为上海著名城市景点。2019年,三益重新整合外部内容资源,调整场地配置,进行二次升级,老码头再次全新亮相黄浦江畔。
△摄影:存在建筑(上)、吴清山(下)
经典的大面积红砖立面是整个老码头项目的基调,建筑师将高度提炼的海派建筑形象“石库门”作为基本设计语汇,并以此进行类型上的拓展与更替。建筑整体
改建方案以装饰、加固为主,在继承海派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材料的元素,通过玻璃、面砖、钢材、涂料、标识的巧妙结合,将原有的工业肌理与新的设计相互交织,整体呈现出一种保留、融合、创新的建筑风貌,从而形成新的景观,并产生新的商业价值。
△老码头改造元素
△摄影:吴清山
为了增强项目的可识别性,建筑师还在中山南路沿街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标识符号,用像素化的字体形式使“老码头”这个城市空间品牌更年轻、更现代。
△摄影:吴清山
同时,建筑师受到“多孔性理论”的影响,希望将园区更新成为一团具有无限潜力的海绵,因此选择了开放界面的设计策略。老码头覆盖了整个街区、四面环路,建筑师在沿街界面设计了多个开口,通过放大部分沿街空间的节点,将各种景观、休闲设施穿插在开口和空地间,打造出宜人的可停留区域,也让行人更轻松地进入,到达核心地带。
△摄影:吴清山
△建筑旧照
设计团队首先对四栋建筑进行形式及色彩统一。沿街立面体量上采用三段式布局,内外统一采用红色,在个别区域使用白色转变使用功能,并以黄色引发视觉聚焦。三种颜色协调,既不混乱也不单调,以最低成本达到最丰富的视觉变化。
△鸟瞰效果图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顺着入口望去,可以看到建筑师设计的“帆加速”软性景观装置棚,吸引人们向内一探究竟。从标志性的“海德角”到“帆加速”,再到园区内部的“云连廊”、“人文剧场”,建筑师打造了一条引人入胜的景观漫步轴线,期待你来探索!
△效果图
原建筑立面主要为金黄色、银白色铝板幕墙及蓝色玻璃幕墙组成,因建筑有较长的使用时间,整体形象较为陈旧、杂乱,并且建筑贴临天山路长达240米,过长的陈旧连续界面给人强烈的压迫感。
改造后的现所·创邑MIX以“年轻、潮流、时尚”为定位,为了实现项目“小成本”换取“大效果”的需求,外立面采用了十分简洁的设计,主要使用通透的玻璃、明亮的涂料、银色的铝板作为主要材料。
△摄影:刘松恺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本人或用户及授权机构推荐发布到「游憩网」,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游憩网」立场。部分作品来源于网络,该作品仅供学习使用,非商用,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游憩网」及作品单位,相关疑问,请添加网站顶部投稿二维码。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