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是人类发展史无前例的时代,高度发达的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舒适、便捷和富足,同时,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商业繁荣并存的是环境污染,资源耗竭、人口膨胀、生态退化。我们在无节制的消费、无顾忌的糟蹋、种种不利于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休闲方式、游憩方式正日复一日地加重地球的负担,破坏赖以生存的资源。即使在出行游玩中也不例外,结果便是哪搞旅游哪遭殃、哪有游人哪肮脏,开发一处风景等于破坏一处环境,发现美成了蹂躏美。
作为求美、求乐、求真、求知的游憩活动,作为产值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1/10的旅游业,怎样做才能既满足游人欣赏风光之享受,又不至于因旅游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保护、使旅游与环保,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呢?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现,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生态学界和旅游业界的重视而逐渐风行于世界各地。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指到观光地或到具有特殊的自然或生态特点的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或为促进这种旅游所提供的服务。换言之,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为原理、利用某地自然优势,开展游憩活动并保持其生态平衡,实现保护、利用、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介绍促进旅游,又通过旅游,增长生态知识、促进环境和谐的旅游。
旅游是为满足物质和精神上某种需求而进行的外出活动,生态旅游只是旅游之中一种,它是以主题鲜明、立意新颖、富于社会责任和精神追求的、不求价位、但求品位的旅游。这种旅游包含观光和娱乐的内容,但观光与娱乐的旅游方式却不一定具备生态旅游的内涵,因为生态旅游具有求知、求乐、求美、求真的学习和探讨的性质。
生态意识,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意识,在游憩活动中则表现为:遵循生态原则、恪守环保意念,不去损害旅游对象和周围环境,在理智、关爱、艺术追求和哲学反思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并从中学习户外知识,获取自然美感和身心愉悦。通常我们游览的风景包括“风”和“景”两层含义,风即风情、风俗,景即景观、景物,在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对自然美景的享受和对历史民族文化的了解的同时,还要爱护供你享受、给你知识的游憩对象,实行无公害旅游即“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属于绿色消费,但绝不能理解为消费绿色、坐吃山空,不能以山水被污染,草木被掠夺、鸟兽被杀戮为代价。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思维革命与传统山水旅游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山水旅游强调索取、介入、享用,如采集标本、攀折花木、狩猎、吃野味、随意践踏生境和丢弃废物…….生态旅游则强调敬畏、和谐、恬静、无为、倾听,如摄影、写生、观鸟、自然探究等活动。
生态旅游是人人可行又超凡脱俗的高层次的精神文明之旅,它强调以一颗平常心尊崇自然的异质性,把自然做为一个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而不以人的一己意志强加于自然和其他生命,如,见到野生动物不要去打扰,更不可去捕捉,而是静观默察,所谓“爱我就别烦我”,学会敬天惜物,虚心听取周围的天籁之声:松涛、鸟啼、溪流、虫鸣调动自身本来与生俱有的潜能,感观对自然界的嗅味、足迹、光线、色泽、质地,包括泥土的芬芳、花朵的姿容、草叶的细语、树干的纹理……充分感悟和审美,达到与自然的平和交流。
实际上生态旅游的兴起不仅是社会文明的要求,更是人类自身身心健康的需要。人类从自然中走来,其心理状态对自然的感受是刻骨铭心的,科技的迅猛发展,使自然隐退,大有人工化取代一切事态,这对进化了几百万年的人类来说,是一种超越心理和生理适应能力的突变,各种疾病必然随之产生。据心理反应调查,人们从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精神效应,有55%-85%是有益反应,而从城市环境中感受到的精神效应有55%-62%是不良反应。当人类从几百万年以来感受自然物体被迫在几百年内转为人工物体时,人类身心便无可避免地受到伤害。因而经常回到自然中、并保护呵护我们健康的大自然,溯本求源,回归自然的愿望之一,便体现为生态旅游。
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奔波于车水马龙的闹市,加之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经济压力、竞争激烈、分工过细…….使人类成了疲于奔命的机器和附庸于技术的奴隶,回归自然竟成了现代人的一种奢望、企盼和梦想,这种人人皆言忙,要钱不要命,追逐手段而忘记目的的舍本求末的生存方式,不能不说是社会发展的异化和做为一个物种却漠视生命的悲哀。
常常听到城里人面对郊野的山光水色、田园牧歌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要是能住在这里多好哇”,这空气、这土壤、这草木、这水流……这些似乎最不值钱又关乎生命的本质的东西,正是人类自然本性、甚至是生存欲望的真情流露。
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和亲近久以疏远的自然物,有助于人们产生对自然精神的洞悉,有助于唤醒人类对业已淡化的自然本源的回忆,反璞归真,敬畏生命,爱惜自身就得爱惜自然及众生,这是人类伦理观念的延伸,道德情操的升华,是在清风明月、鸟语花香、星光云影的熏陶和感悟下进行自我教育的精神活动。大自然是文化的源泉,动植物是最好的老师!生态旅游不仅是身心放松和感觉的愉悦,更是一种心灵的闲适和情趣的超然。生态旅游的精髓并非仅仅去生态环境中去旅游,而是以生态保护的理念达到一种优游的境界。“提倡感知是休闲事业上唯一具创造性的部分,”这种强调精神活动的旅游,甚至不必费尽周折去高原、去深山、去野外就足以完成,古人早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可见,只要你心系自然,情寄山水,留意身边的风光、草木、花鸟、星云便能进行洗心革面的修行,达到一种宁静、安闲、坐而忘机的境界,这种超然物外,闲庭信步,独处于自然的感受,对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来说都具崇高的、独到的价值。
当然,这种高品位的生态旅游对久居闹市、忙于生计、为人情所伤,为物欲所累的现代人来说可能是不可理喻或过于超前了。因为,世俗的思维定势是:自然是人类为所欲为的索取、利用、占有、征服的对象,而不晓得自然是一种生命赖以为生的环境条件,由此,在旅游中也处处表现得刚愎自用,目空一切,以至于造成自然的隐退,生存质量的下降和环境状况的危机。
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来说,是一种不失约束的放松、不忘责任的闲适,圣雄甘地曾说“作为人类,我们的伟大之处与其说是能够改造自然还不如说是改造自我。”生态旅游的过程实质上是改造自我、反省自我的过程,帮我们自醒自悟的老师不是别的,而是大自然。所谓“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壁立千韧,无欲乃刚,”所谓“未出土先有节,高百尺仍虚心”,所谓“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所谓“马有垂僵之意,狗有湿草之恩”……无不强调自然对人的教化作用,强调师法自然。
生态旅游对旅游经营者来说,则负有引导游人、寓管理于服务,寓教于游的任务。使每一个旅游景点都成作为宣传生态文明,推广绿色思想的课堂,每位导游人员都可成为宣传环境意识、传播生态知识的教师。在旅游人数基数大、游人素质高低不等的公园中,设置环保宣传牌、生态画廊,特别是人员解说乃是寓教于游的重要形式,在美国的国家公园设有“只准留下脚印、只准带走照片”、“只准摄影、不准射击”的语句,都是些既具警示又不失诙谐的规劝之语。北京香山公园在这方面做得颇为出色,草坪旁一改“请勿践踏草坪”之语,改为“践踏,会使小草枯萎”之句,在花丛下一改“不许攀折花木”之语,而用“请莫攀折那朵向您微笑的小花,她还要向大家微笑。”而那句“一棵大树能制成千万棵火柴。一根火柴能烧掉千万棵大树”的警示,语言工整对仗,令人过目不忘,都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入情入理的旅游场所引导牌。
生态旅游是一种经营策略,一种游憩方式,更是一种思维革命,它追求的是感悟而非物欲,是童心而非机心,是求知欲而非占有欲、是审美而非支配(享受但不占有)、是一种超越口腹私欲,崇尚文化品位的旅游休憩经历和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层面的休闲体验。
目前,荒野的安谧,生灵的平和,正遭受由汽车、汽艇等装备起来的旅游者的冲击,凡是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以回归原始为招牌大肆开发自然景观,在保护区大建人工景点和游乐设施的行为,都是破坏生态的短视行为。目前我国有1/5的保护区正由于这类“生态旅游”而横遭破坏,从而使原生环境失去神秘的面纱,这种热了旅游,毁了生态的开发,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伪生态旅游。愿新世纪之初,我们的游憩方式也能充满新意,让我们怀着新千年的神圣和对地球的责任,追求一种诗意的栖息观念与天人合一的优游境界吧。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在线留言